穿越情绪按钮的方法: 1.一旦觉察到情绪按钮被触动了,有了情绪,你首先要诚实的感受内心的情绪,不要转移注意力。不要逃避。注意力只集中在情绪上,一直感受着它,直到情绪慢慢消退。 2.同时,做深呼吸,把气吸到腹部,让胸腔下部的横膈膜下降,腹部鼓起,让肺部底部的肺泡的废气得以和氧气充分交换。 3.在具体行动上,挑战自己,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
情绪管理的方法:
1.保持客观。多数人在和心中的“假想敌”作战。可以用验证的方法,去验证,保持客观的态度,更早让事实真相呈现。也可以用无为的方法,等事情自然呈现真相。
2.理性思维。触动-思维-情绪-行动。减少不必要的“应该”观念。
3.跟随心的指引。借助情绪的指引,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让情绪完成任务。
4.穿越情绪按钮。情绪有时候也会出问题。这时人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挑战自己,选择与以往情绪化处理不一样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让内在的记忆更快地改写。
情商是指人们辨识、整合、理解、调节、表达情绪的能力。
1.感知能力:指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思维活动、生理反应中辨识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感知能力较高的热,甚至能从音乐和艺术中,体会其中表达的情绪。
2.使用能力。指通过感受和利用情绪信号,来帮助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即情商高的人在思考的时候,能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意识到它对他们的思维造成的影响,并善于使用情绪信息来更好地作出决策。情商高的人,会凭借自己面对信息时候的情绪变化,来挑选出对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信息。
3.理解能力:指对情绪进行认知和分析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够理解情绪底下的复杂意义。他们能理解“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明白人们可能同时感受到多种情绪,而且这些情绪甚至彼此冲突,例如对一个人又爱又恨。情商较高的人也能分辨情绪与情绪之间细微的差别,如紧张和焦虑的不同,也可以理解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转换,如人们可能从羞耻变成愤怒。
4.管理能力:指根据情境,作出恰当的情绪反应,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进行调节的能力。
1.自我信任:是指有一个稳定的自尊做为内在的支撑,就像内在有一个稳定而温暖的父母。这样的个体,也会适当地寻找外在的资源和他人来帮助自己,这是在自我信任的基础上对他人的信任。
2.自我依赖:是指任何事情都不信任别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一切自己搞定。这种夸大型自体是婴儿期幻想的一部分,是脆弱不堪的,是自我封闭的死胡同。通过否认内在的困境和脆弱,以全能夸大的自我来支撑生命。自我依赖的人需要重建自我信任,重建自我,找到生命的力量与支撑。
3.真正的修行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你对情绪的感知是笼统的、模糊的,那么你每一次“感觉不好”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样的负面身心反应。这是一种重复的消耗,因为你始终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应对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高情绪颗粒度使得人们在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有了更加精密的工具。不同的负面情绪,只会激活一部分负面身心反应,损耗更小。
对于高情绪颗粒度的人来说,他们应对情绪的能力还会变得更系统、更精细,经验会随着人生阅历而增加。久而久之,他们形成如何应对自己每一种情绪的“数据库”。
焦虑会告诉你哪里想错了,你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比如,你不顾事情的节奏,希望更快、更早、更好,你自然会焦虑。
倘若你能够深看你的焦虑,你会看到你头脑中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而这有多么重要:可以避免你以后多少次的挫败、无望、自责与失眠。
心理修复力(resilience)是指个体良好的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这种压力和逆境可能来自于家庭关系问题、健康问题、工作压力、财务压力等。
你可以把修复力看做一道持续的计算题:压力和修复力在天平的两端。有时候是压力一端更重,修复力无法与之抗衡。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导致其崩溃的临界点。
幸运的人生不需要修复力。但是,如果你没有很幸运拥有一个顺畅的人生,你的修复力水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最终的幸福感水平,以及你能够取得的成就。
你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修复力。当你处于顺境的时候,你很难知道自己的修复力到底如何。只有当你遭受了负面经历,你的人生在那之后继续开展,才能逐渐看出一个人的修复力是否强大。
也就是说,只有面对着障碍、压力、环境的威胁时,你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缺乏修复力:你会被压垮,还是会战胜它?
1.情绪颗粒度高的人,对情绪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入微,帮助更好的感受情绪。
2.情绪颗粒度高的人,能用准确的词汇、良好的表达技巧来形容这个情绪,帮助更好的表达情绪。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地对抗本然(what is)的某种形式。从思维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层面来说,它又是以负面情绪的形式存在。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和对思维的认同程度。
心理阻抗的产生,是无意识中本能地阻挡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交谈接近这种无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来自无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
如果无意识中所有的阻抗都被逐一战胜,来访者实际上已经在意识的层次重新认识了自己。
用什么解决自己的焦虑?
1.先拿掉最不着边际、最远的焦虑。
2.再拿掉最多余的焦虑,如没有必要的、脱离实际的进度计划。
3.再拿掉因焦虑产生的焦虑。焦虑叠床架屋,拿掉最上方的焦虑。
4.最后直面最核心的焦虑,这是你需要承担和面对的,是必要的焦虑。心流做事+静心灵感法破题。
1.心理反应,主要分识别的应对两个方面。
2.焦虑和恐惧有相通之处,都是对自己有可能“失利”的担心。不同的是,恐惧往往面对的是明确的威胁,而焦虑面对的威胁相对模糊。
3.压力管理可分为处理困扰和减轻不适感。内因性的压力源包括错误的自我概念等。外因性的压力源包括噪音、人际关系等。压力源如果无法改变,就调节自己减轻不适感。如放松自己,积极的休息,多运动。
觉察就是意识到自己起情绪,就像看到了情绪一样,可以看到自己情绪起来又沉下去的整个过程。
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基本功。对于常常对情绪压抑的人而言,要想对情绪进行管理,关键在于能不能在情绪产生的一刹那进行管理,有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开始发生变化。只有时刻觉察着自己内心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情绪的变化,从而提供了不一样的选择方法。
即使都是在看法上觉得对方“不应该”,每个人的内心脆弱程度不一样,经过理性加工后,每个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
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产生羞耻感,更容易恼羞成怒。羞和怒的情绪更容易强化理性上觉得对方不应该的信念。内心相对强大的人,则更容易理解对方。
你可以观察一下每日情绪记录中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这几项内容有没有什么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于你理解自己,和以后进行情绪管理都非常重要:
1.跟什么人容易起情绪?
2.哪一类事情容易让你起情绪?
3.什么地点容易起情绪?
4.什么时间容易起情绪?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有情绪没有意识到,而想起来时情绪已经过去了的情况。这时记下来也是可以的。这样记录一段时间,慢慢地,就会在情绪起来的同时有所觉察,觉察的能力也会提升。这也是一个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的过程。
带着觉察去生活,刻意地去练习,保持腹式呼吸,就会感觉到情绪在慢慢变弱。
允许并不是消极对待。允许是和痛苦在一起,在心里接受这些事情的发生。这反而会使得自己的心理资源得到释放,而更有力量去面对困难。
丧失是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规律。丧失发生后,如果你允许这件事情的发生,会让人与内心的痛苦在一起。这不应该真的就是无法承受的。只是我们原来本能地想要回避这种痛苦,往往导致更大的痛苦。你试着对自己所我允许,也是试着跟自己的痛苦在一起,也是试着接受真实的境况。
大师知道如何在困境中抓住最微妙的机会制胜。要想达到这一境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过程中的痛苦,自如地应对不断累加的压力,在危机关头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从容自如。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监督者,从容应对所发生的一切,像呼吸一样自如。
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释放压力,过后身心底气十足。我们在集中注意力、调节兴奋度、体力运用和放松自我之间能游刃有余、充满自信。
无意识的大脑是一个大有潜力的工具。怎样在压力下放松,则是挖掘这一潜力的关键一步。清醒的头脑能自由地小憩,有创造力的思想会从你无意识的头脑中冒出。你会变得更适应你的自觉,成为一个细水长流、有长足发展的表现者。
修炼内在的稳定性,让自己成为一棵坚韧的大树。当狂风暴雨来临时,它左右摇摆,但没多久,它就恢复原状,继续成长。怎么做呢?
1.修炼稳定的情绪。
2.创造规律的生活。
3.增加人生的支点。
4.设置长期的目标。
5.拥抱波动。从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加强潜能开发。
6.构建人生的意义。你究竟想给人生这个杯子里倒入什么,从而能让你的人生具有品质、深度、广度、丰富性和持久性?
启发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对方进行思考,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方。
1.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或者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特别是一些指向他人的情绪,一般人都会认为对方做了一些事情使自己有情绪的。这个环节有时会用来启发对方去理解他人,有时是用来启发对方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基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使对方能够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有一点与对方探讨的感觉,但不强迫。
2.情绪有时候是经过看法加工而产生的,但看法本身又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在情绪下来一些后,人们重新去思考事情的经过,因为影响看法的情绪发生了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很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参与他的这个思考和审视的过程。做得好的话,就像是他在自问自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对方真的想要思考时才进行的。如果对方不想做这些探讨时,就不要再探讨。
3.这一步的起启发,基本问题都是问什么。通过问为什么,让对方去思考他人的出发点和需求,或者看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逻辑上。或者是一些例外的问句,向对方求证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这些问句的牧师都是让对方去做更多的思考,视野变得更加宽广,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这还有助于帮助其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少起情绪。
4.启发之前,一定是对方觉得你非常理解他了,他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释放,整个人恢复了理智和平静。有一些信号可以帮助你作出判断:语气里没有了情绪色彩;露出笑容;语速放慢;不自觉地深呼吸;陷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