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流中失去自我的感觉,以及之后以更坚强的面貌再次出现:
在心流中,一个人面临作出最佳表现,需不断改善技巧和挑战。在这期间,他没有机会反省这么做对自我有什么意义。如果在心流中,自我意识能够随时恢复,这次体验就不可能太深刻。要等事后,一切活动都告一段落之后,自我意识逐渐复苏。而这时的自我已经和经历心流前的自我不一样了:新技巧和新成就使得它变得更丰富。
描述最优体验时,最常提及的一点是时间感知跟平时不一样。我们用来衡量外在的客观时间标准,都被活动要求的节奏推翻。
《哈佛幸福课》:自尊
自尊是一个人作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标志了个体对自己成就、身份、价值与能力的信心。自尊即对自我价值的评判,是能力感+价值感,并通过个人对自我的态度表现出来。
我们在生活中作出的判断,没有比对自己做出的判断更重要了。自尊的稳定性,而不是自尊本身,决定了一个人是敌对还是平和。超然的无条件自尊:因为我们想进步,所以不怕被批评。
如何提高自尊,实现潜在的自我增强的循环?1.言行一致。2.有使命地生活,担起责任。3.自我接纳。4.有主见,敢于说NO。
年轻人越来越感到人生规划的紧迫和重要。那些长远的梦想,大多非常不确定,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变数。我们无法准确预期未来。
但是,这些看似缥缈的理想,却能够给我们无穷的动力和坚定的方向。那些具体的、即将付诸行动的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则是我们实现最终梦想的一级级台阶。它们的实现,可以给我们带来不断的激励。长远的梦想和阶段性的目标,则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规划。
苏州园林中的重要人生哲学:并非所有选择都得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还有一种选择叫进退自如,行于中道。
第三选择的力量:当你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后,你一定能感受到世界正变得宽广。
如果你只会一种做事情的方法,那你就和机器无异。如果你只会两种做事情的方法,你有时也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你想真正拥有灵活性,你就必须掌握至少三种做事的方法。
为什么你无法长时间做一件事呢?因为你不缺刺激啊。你做的事情变来变去,但你已经适应的节奏和刺激变化是不大的。由于刺激水平难以跃变,你只会选择和你所适应的刺激度相匹配的事情。
比如打游戏的刺激值是70,玩手机是60,跑步是40,读书是30.如果你最近生活中并没有特别高刺激的习惯,比如你这几天每天都在安安静的读书和跑步,你适应的刺激度就是30.那时,就算把你关起来对着课本,你也可以很快适应这件事,也更能看得进去。这是因为读书是和你适应的刺激程度相接近的事情,切换也就顺滑地发生。而打游戏切换到读书,远比打游戏切换到玩手机困难得多。当然,你在悬殊的利弊考量下也会去学习,在精力充沛时更容易学习。
无论是执行计划,设计日程,长时间投入工作学习中,都是要忍受长时间低刺激的过程的。但刺激又是如此地渗透进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要想做完一件事,可能要避开几十个上百个刺激陷阱。
刺激这东西,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读的书,听的课,本质上都是低刺激的信息流。而在最近脑海中全是高刺激的事物。刺激阈值变得很高的你,根本就无法忍受这种低刺激的枯燥。
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你的注意力更容易滑落到记忆中的高刺激事物。比如,上课时突然想到刚打的游戏。你本来想在手机上订计划,却被朋友圈带跑了注意力。你本来想查资料,却被冒出来的新闻带跑了不知道多久。你的生活如果被高刺激射成了筛子,就再也找不到完整的60分钟,再也找不到能连续2天以上的计划。
处于高刺激的状态下,你是很难舍得去放弃高刺激,而切换到低刺激的。即便你强行切换到低刺激的状态,你的刺激水平也很难马上真正降下来,只会被其它高刺激的事情所填补。比如,你养成了刷手机到凌晨一两点,仍然“舍不得”睡觉的习惯。即便你放下手机下了床,你也会在大脑中胡思乱想一堆刺激的事情,然后失眠。由此引发的疲劳,又加重了自控力的缺乏,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对策:多体验那些来自低刺激的事物的不一样的快感,如工作、公园散步、冥想、品茶、读书写字等。人间有味是清欢,高刺激的事物,很多时候换来的只是空虚和后悔。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对所学习的东西、所从事的工作本身感兴趣。于是,学习和工作对你而言,也是一种“高刺激”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奖赏你一路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记住:即使一小步,也是新高度。
2.焦虑就是不相信生活的过程。
3.和完美主义者不同,最优主义者把人生看作是不规则的、螺旋上升的曲线,把挫折和失败看成最好的自我成长的反馈。最优主义者在不完美的表现中,也可以找到价值和满足,也就是幸福。
人间有味是清欢。多体味那些来自低刺激的事物不一样的快感,比如读书学习相对于游戏娱乐而言就是低刺激的事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对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于是,学习对你而言,也是一种“高刺激”的事物。无论是执行计划,涉及日程,长时间投入一件有社会意义的事情上面,都是需要忍受长时间低刺激过程的。但刺激优势如此地渗透在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想做完一件事,可能要避免几十个上百个高刺激的陷阱、
刺激这个东西,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读的书,听的课,本质上都是低刺激的信息流。如果你头脑中全是高刺激的事物,刺激的阈值高,就难以忍受这种低刺激的枯燥。于是,体现出的现象,就是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你的注意力很容易随时滑落到记忆中的高刺激事物。根源在于:你的生活所最适应的刺激水平(吃喝玩乐),远高于你需要的做的事情(工作、学习、家务)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
网瘾,酒瘾,烟瘾,那么多坏习惯,本质上都是一个习惯:追求刺激。坏习惯让你你所做的事情,只会从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跳到另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而不会从高刺激的事情跳到低刺激的事情上。你的刺激阈值越来越高,你的大脑越来越难以满足。等你发现的时候,你的生活已经成为刺激的海洋。你宁肯去维持那虚高的刺激水平,而不是去休息。你回忆一下,最近一次能把平静淡泊的心态维持超过1个小时以上,都是多早之前的事情了?
各有归舟,各有渡口。
想成为那种不声不响但是什么都做得很好的人。
做一个只记得快乐和知识点的人。
保持自律,保持清醒。
不祝你一帆风顺,祝你乘风破浪。
平安喜乐 四季如春.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旅途愉快 停哪站都不算太坏.
不妨不妨 來日方長.
1.做到大致的善良、恰到好处的喜欢、适可而止的关心,你的人生会轻松不少。
2.身体是你透支不起的高利贷。你坚持早睡早起的每一天、每一次的锻炼、少吃的每一块炸鸡薯条,都会让你的身体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3.及时甩掉同辈压力的怪圈。你要做的,是不慌不忙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为超越以前的自己而努力。用心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挥洒汗水,比盲目跟随别人家的孩子学东西,要快乐自由多了。
4.会蓄力的人才跑得远。意志力是高价值易耗品。重要的路走得稳,才能走得快。马拉松的第一名,中前期往往都是不断蓄力,稳步提速,这才有了后期的高速爆发。
娱乐的0.8:留下两成来收心
放假时,如果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夜夜笙歌,那么大概只能等着开工时的“长假综合征”来临,留下两成的时间,为投入工作整理心情,不失为明智之举。
智慧之光:竭尽全力有时意味着筋疲力尽,不给自己喘息的空间、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而这些都是下一轮冲刺的必需品。学会适度舒缓,是为了积蓄更多的能量,而0.8生活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度:不过分、不极端、不偏执,主张以十分的努力,收获八分的希望,以宽松的心境度过每一天,以适度的方式应对世事。
不必每件事都做到十成,尽80%的力气就好,留下20%的力气权当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
吃饭时,往往等到头脑释放出“吃饱了”的信息时,我们已经吃得太饱了。因此吃饭感觉到八分饱就要停筷子了。
烹饪时,用盐量若能从1勺改为0.8勺,不仅能保有食材的生鲜原味,对肾脏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
健康的心脏,每0.8秒跳动一次,是人体循环的最佳状态。
生活需要冲劲,更需要缓冲,正所谓“水满则溢,弦紧易断”,一味地加速度前行,不仅会把自己弄得身心疲累,更会让家人、朋友或同事受累。
工作的0.8:留下两成给休闲
为工作而奋斗时,把八成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工作上,剩下的两成用来休息、充电。实际上,留下的两成力气或许能给我们引进高效工作的灵感和创意。
爱情的0.8:留下两成爱自己
谈情说爱时,不必竭尽全力和费尽心思去讨好,留些力气爱自己,才会有能力去不断地付出爱和享受被爱。
心流:让人进入另一种现实,神骏无前。
当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
用“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三个原则来改造一些任务,能让我们在活动中产生更多的心流。
1.越是运气不好,越要沉住气默默振作。
2.不刻意去期盼未来,专心享受当下的每个真实刹那。
3.走你自己的路吧,下定决心,增强你新发现的力量。首先你要对自己负责,其次要对他人负责。
4.有人问佛陀,在静心中,你获得了什么?佛陀答道,不仅一无所得,我还失去了愤怒、焦躁、不安全感,以及对变老和死亡的恐惧。
5.努力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张底牌。没有不劳而获的收获,只有天道酬勤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