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等级则是心理功能品质等级下的熵状态。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下,适应过程是熵状态的决定因素。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品质程度如何潜在地决定着适应系统的熵状况。心理功能品质又可以分为消极和积极。消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适应过程中占据了主导,那么就会出现对环境输入处理低效,接受到很多来自环境接受系统的消极反馈,造成系统内部的正熵大于负熵,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个体心理一定不健康,社会功能适应一般是不良的;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人不一定就推论出个体一定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品质还没有占据主导,积极心理品质仍然还占据一定的位置,正熵和负熵处于对抗状态,社会适应状况一般,属于亚心理健康状况;相反,一旦积极的心理品质占据了主导,负熵大于正熵,那么个体一般会得到较好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评定不仅看适应结果,而且要关注消极和积极心理品质程度及心理品质的活动过程。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显性表现是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的适应状态;隐性表现则是心理健康过程,是个体的心理功能不断发挥与调节的适应过程。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没有消极症状、消极行为方式或者消极的内心体验,而且还应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适应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系统内部的正熵小于负熵的状态,从心理健康动态过程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是在没有病态基础上直至心理健康状况间的动态转变,是以各个层面的心理功能要素得以实现、适应方向和结果得到社会和自我接纳、自我完整统一、主体的体验意义总体积极等为终极情形的状态。相反,心理不够健康或者病态者,则是心理系统内部的负熵降低,使正熵高过负熵而导致的,这时,个体的意义感受降低、自我面临冲突,认知、情绪、意志等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效率开始下降,甚至出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