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等级则是心理功能品质等级下的熵状态。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下,适应过程是熵状态的决定因素。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品质程度如何潜在地决定着适应系统的熵状况。心理功能品质又可以分为消极和积极。消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适应过程中占据了主导,那么就会出现对环境输入处理低效,接受到很多来自环境接受系统的消极反馈,造成系统内部的正熵大于负熵,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个体心理一定不健康,社会功能适应一般是不良的;但是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人不一定就推论出个体一定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品质还没有占据主导,积极心理品质仍然还占据一定的位置,正熵和负熵处于对抗状态,社会适应状况一般,属于亚心理健康状况;相反,一旦积极的心理品质占据了主导,负熵大于正熵,那么个体一般会得到较好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评定不仅看适应结果,而且要关注消极和积极心理品质程度及心理品质的活动过程。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显性表现是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的适应状态;隐性表现则是心理健康过程,是个体的心理功能不断发挥与调节的适应过程。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没有消极症状、消极行为方式或者消极的内心体验,而且还应该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适应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系统内部的正熵小于负熵的状态,从心理健康动态过程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是在没有病态基础上直至心理健康状况间的动态转变,是以各个层面的心理功能要素得以实现、适应方向和结果得到社会和自我接纳、自我完整统一、主体的体验意义总体积极等为终极情形的状态。相反,心理不够健康或者病态者,则是心理系统内部的负熵降低,使正熵高过负熵而导致的,这时,个体的意义感受降低、自我面临冲突,认知、情绪、意志等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效率开始下降,甚至出现危机。
心理健康就是心理适应系统中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状况统一,适应状况是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机制,而适应过程则是心理健康的隐性机制,心理健康等级则是适应过程和熵状态的辩证变化的具体表现。心理健康类似于系统运行的过程和系统运行中的熵。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和系统论中的熵值原理,熵代表了系统的混乱程度,系统熵有正熵和负熵之分。只有适应过程良好,输入系统、适应过程、接受心理输出各个系统内的正熵低于负熵,才能够保证系统过程的相对稳定发展状态;而一旦负熵低于正熵,则会导致系统过程逐渐走向混乱。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则是指个体的心理适应系统正负熵值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旦正熵超过负熵,并占了主导地位,那么心理健康程度就会向消极方向发展,而一旦负熵高于正熵,则心理健康程度向积极方面转化。正熵与负熵状态的系统运行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主要取决于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心理功能品质状况则是熵状态稳健的决定因素。心理健康的适应是多维的、多层次的、系统的。人是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以及主体性自我意义与价值世界中的存在,心理适应也是在这几个存在属性中的适应,心理适应是多维的、分层次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单维的、孤立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意义价值世界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适应过程和状态,而心理不健康则是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意义价值世界的一种持续而消极的心理功能适应过程与状态。这些多维的适应过程又是多层次的,包括生理心理、认知心理、行为习惯、情绪情感体验、行为调控、社会心理、人格层面上自我意义世界的整合等心理反应层次,高层心理机能对底层心理机能具有稳定的、内隐的制约作用,底层心理机能对高层心理机能又具有奠基作用。特别是自我因其对心理具有整合作用和意义价值评定作用,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评定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并不意味着自我意义和价值世界中适应良好;人的主观意义世界感受幸福,也不能说明生理心理和社会心理适应状况良好。因此,理解心理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几个适应维度,但是又要兼顾人的幸福和意义感受等个体适应中最富能动性成分在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体能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就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而言,心理适应系统内部的负熵值和正熵值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外界的输入,输入包括刺激的内容、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系统对外界输出后,外界给予的反馈和自身对反馈的感知。
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和系统论中的熵值原理,熵代表了系统的混乱程度,系统熵有正熵和负熵之分。只有适应过程良好,输入系统、适应过程、接受心理输出各个系统内的正熵低于负熵,才能够保证系统过程的相对稳定发展状态;而一旦负熵低于正熵,则会导致系统过程逐渐走向混乱。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则是指个体的心理适应系统正负熵值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旦正熵超过负熵,并占了主导地位,那么心理健康程度就会向消极方向发展,而一旦负熵高于正熵,则心理健康程度向积极方面转化。正熵与负熵状态的系统运行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主要取决于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心理功能品质状况则是熵状态稳健的决定因素。
2013.4.19,建国门上的快速阅读训练培训班笔记复盘。
1.把大脑中的想法用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表现出来、
2.视野幅度:让视幅更加宽广,调节和控制你的注意力。消除音读,眼脑直映。把整页书当成JPG:记住词的位置。图像才是我们记忆的真理、
3.信息存储的牢固程度也是慢慢训练的。不相干的材料之间通过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只要提到其中一种材料,就很容易回忆起另一种材料。
4.没有记不住的知识,只有未经训练的大脑。你只要借助工具,就能比以前更快。如果你不走弯路,就相当于走捷径。
5.速读是把我们要阅读的材料以行、块为单位进行的阅读。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在不影响理解率的前提下进行的快速而高效的阅读。阅读理解率保持70%以上,阅读速度提高3-4倍。速读不是浏览,速读不意味着低记忆率。
6.速读不经过听觉中枢过渡(超音速):多行文字图像--眼睛--视觉中枢---右脑图像记忆---左脑文字记忆、
7.定位记忆法:在大脑中建立一套固定有序的定位系统,在记忆新知识的的时候,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新知识有序存储在与其对应的定位元素上,从而实现快速识记,快速保持,快速提取的方法。主要有定点定位、熟语定位、活学活用定位。
8.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熟悉编码,在熟悉编码后主动使用:对自己的定位系统的熟悉程度,决定了记忆的速度。
写一份内控与外控的对照日记。记下来,你有多少次将自己的情绪归咎于外界。看看你能否在某件事情上鼓起勇气,逐步实现内控。详细记载自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进步。
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先天和后天环境因素占性格的较大比重,你的命运曲线就几乎可以被算好。如果你一直在成长,后天努力的比重增加,命运的预期轨迹也就会一直在上扬。
深层结构是“不说出来、或者不能说出来”的种种意识。它们存在与谈话者的多个潜意识层。而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则存在于说话者的意识层次,称为表层结构。
认知解离:即学会从我们的想法或信息中把自我独立出来,以一种中立客观的方式表达自己。即 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划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察外在事物。将想法看做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所以,认知和行为不再受其直接控制。
心理学家海斯指出,认知解离可以使个体与自己的想法、主观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要看着它们,不需要“相信”或“不相信”,不需要“评价”或“不评价”,只是观察它们就行。
从长远来看,认知解离的目标是采取认知灵活性的态度,避免单纯受想法、情绪、主观经验与驱动的行为,而应基于自我价值观的选择行为。
1.我们与外界的关系,其实也是和自己的关系。提升自己即可。
2.你往内走得越深,外在的东西会自然呈现。你不用去找,它们会来的。
3.你永远不会知道,未来的你,会有多么强大。
4.看一个人是否自我接纳,关键在于观察他在受挫的情景下如何表现。自我接纳的人和不自我接纳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自我接纳的人会接受现实,有情绪的话想办法去宣泄,给自己时间去适应和调整,选择是否去改变。如果确定改变,也会做出相应的计划,向改变的方向前进。没有自我接纳的人,要么会否认事实的发生,要么会否认事实的发生,要么会将所有原因都归因于外部。
情绪颗粒度,是指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即标记出不同情绪的能力。高情绪颗粒度的人,拥有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已有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研究,在找到各种具体情绪的分界。一些研究者认为,我们每一种情绪,都能够精准地在大脑中拥有对应的位置。我们甚至可以将情绪理解为一种完全客观的存在,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模糊和笼统。
心理学家认为,识别自己的情绪,给它们打上准确的标记,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情绪颗粒度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感受。高情绪颗粒度的人,对情绪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入微,能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二是表达。高情绪颗粒度的人,在拥有某种感受的时候,无论它是新的,还是记忆里的,他们都能用准确的词汇和良好的表达技巧来形容这个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