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考试不能完全反应孩子的全部能力,如数学上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空间能力;语文上的课外文学阅读积累;英语上的课外单词储备等。但是,这些都会持续变成孩子中学阶段晋升学习的基础元素。所以,很多中学阶段逆袭的孩子,是人家一直综合实力就很强,但是被小学欺骗性考试给封印了。
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浅显理论的孩子,更容易养成锻炼自己接受外来理论和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无论何种阅读,都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部经验,消化外界理论。细分起来,他们可能会爱上某个具体专业领域。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而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
对女儿的耍脾气再多点耐心!
提高思维的逻辑层次,有些问题不再是问题,或者被降维打击式解决。
从系统、身份、BVR+I、能力层次去考虑问题,以及如何治本。局限于行为层次只能治标,被动应对。困在环境层次,标都治不了,只能被气死。
不过耍脾气的样子从小随我~
近几年,教育风气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一部分家长奉行快乐教育,绝不补课。另一边,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鸡娃,马不停蹄地将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补习机构。打个比喻,你的孩子正在参加一场为期十多年的学习马拉松比赛,现在正在跑前半程。比赛时,你的对手穿戴了更好的装备,补充了更多的营养,参与了更好强度的赛前训练。这时,你怎么办?是无视他们,还是加入他们?
一部分家长会选择无视,和赢比起来,他们更喜欢孩子享受过程。另一部分家长会选择加入,甚至做得更绝:买更贵的装备,更起早贪黑,做强度更高的集训。
你说应该选哪个?答案是都不选。补不补课,取决于孩子实际上蓄力够不够。这个问题需要家长去仔细判断,但一定要客观。小学相当于马拉松的前半程,蓄力比领先更重要。无视对手+自甘落后是非常愚蠢的举动,但刚一起跑就耗尽全力也很危险。
小学阶段,明明一开始是考同一个分数,排同一个名次的孩子,中考、高考的两级分化也异常严重。原因就在于:有的孩子是底子好、蓄力充足,只是不太会考试或细节习惯不足。这种即使短期落后,追上来都是迟早的事。但有的孩子是基础薄弱,该会的知识不能有效吸收,相当于跑马拉松连最基本的体能就跟不上。这种情况,年级越高越难补,落后的概率也更大。要是家长的滤镜重,问题就会更难解决。
述情的基本功
1.分清是不是事实。表达具有疗愈的功能。仅仅是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些无力感就变弱了。因为表达的过程就是跟那些感觉在一起的过程。在诉说事实时,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无力感,但克制住自己不去强调,但这本身就是努力与自己的无力感在一起,是对无力感的超越。
2.准确描述感受。相对精确的情绪词汇,属于颗粒度细的情绪词。
3.说出你喜欢的,而不是你不喜欢的。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中,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身教。身教是最有影响的隐性教育,是心理学有关“自我意象”的理论。
不管人们认识与否,人都有一幅自我心理蓝图,也就是自我肖像,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或什么人。他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样子、那种人行事。 自我意象既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也是一个基础。每个人的全部个性、行为,乃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个感受到的美好形象。以此为基础,孩子在对父母的为人和行动上的敏感程度,常常激发孩子去想、去做,其影响远远胜出直接对孩子的管教。
家庭中国最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教育,是以父母的品质、修养、能力、习惯、作风等来形成的家庭环境教育。父母就是孩子心中的模特儿,是描绘心理蓝图的样本。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由父母良好的品质和文化素质促成的环境氛围。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的影响和感染是任何一个显性教育所不能及的。这种影响和熏陶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带一家开车去颐和园游玩。
过十七孔桥上岛爬山远望。
喂鸭子。
2.28、3.1、3.3连续三晚上生气。
自我反思。
内在修为不够,怪别人没用。
共情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你只要有了这些步骤中的态度,就是在共情:
1.接纳对方有情绪。
2.先关注“情”再关注“事”。
3.用心聆听和了解对方到底经历了什么。
4.表达出你听后理解到的对方有情绪的原因和过程(核心+难点)。
5.不评论对错。
6.不直接给出你的建议。
7.引导对方思考和解决问题。
8.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身上。